琪琪婷婷五月色综合久久,久久女婷五月综合色啪小说,韩国妈妈的朋友,一区二区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教育裝備網!登錄注冊新賬戶

http://www.ez8288.com/zt/2022/ceeia/
全國教育辟謠平臺

桂海潮:逐夢星辰大海

http://www.ez8288.com2025年05月20日 09:21教育裝備網

  日前,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潮成為30名獲獎者之一。
  
  從云南小鎮仰望星空的少年,到向往航天的北航學子,再到心懷宇宙的青年教授,2023年5月,桂海潮作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搭乘神舟十六號飛船進駐中國空間站,把科研工作搬到了太空,把夢想書寫在星辰大海,點亮了無數青少年摘星攬月的志向。
  
  今年1月,桂海潮正式回歸北航,繼續在三尺講臺教書育人,在實驗室里矢志求索,讓太空“出差”的寶貴經歷再結碩果。同時,作為在隊航天員,“堅持訓練,時刻準備迎接任務的挑戰,爭取再作新的貢獻”已成為他的日常。
  
  航天“圓夢人”
  
  “國家快速發展、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讓我能夠選擇興趣、堅持興趣、挑戰不可能,實現了從學航天、干航天,再到飛上天的超越。”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桂海潮如是說。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的喜訊,在桂海潮心中埋下了一顆航天夢的種子。200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航,學習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入學第二年,桂海潮在校園里見到了兩位偶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和航天英雄楊利偉。
  
  “他們就從我眼前走過,我感到載人航天一下子從電視走到了我的眼前。”在北航扎實的本科教育和空天報國情懷的熏陶下,他對航天逐漸從喜歡變成了熱愛,一路讀完博士以后,成了北航宇航學院的青年教授。
  
  2018年,我國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桂海潮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于2020年成功入選。轉椅、超重、失重等航天環境耐力訓練,沙漠生存、72小時睡眠剝奪等身心極限考驗……經過2年3個月的勤學苦練,通過200余項高難度、高風險科目的訓練和考核,2023年,桂海潮作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圓滿執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從向往星空的少年成長為親手觸摸星辰的航天人。
  
  在這次太空“出差”中,桂海潮難忘一次特別的任務——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為中國空間站拍攝首張超高清全身照。當時,在返回艙飛到距離空間站上方大概300米的時候,桂海潮按照乘組和地面的提示通過舷窗往后看。“空間站就這么出現在我的眼前,一瞬間就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了,特別美,特別震撼。”提起那一時刻,興奮、激動、欣喜的情感再次洋溢在桂海潮的言語中。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平穩降落。經過隔離恢復、療養恢復、恢復觀察、備飛訓練等階段,返回地球約一年多后,按照相關規定,作為載荷專家,桂海潮返回學校繼續開展本職工作。與此同時,作為在隊航天員,他仍保持每周三次的身體訓練和每季度一次定期的體質測評考核,每年定期回到航天員中心集訓。
  
  “正是因為到了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飛行頻次多了,分工的需求多了,才會向社會招募更多不同背景的航天員,我才有機會進入我們國家的空間站,把自己的所學用在載人航天工程實踐中,我感到非常幸運、非常幸福。”桂海潮說。
  
  在“天宮”做實驗
  
  在154天的太空之旅中,桂海潮主要負責空間站的科學實驗工作。他與乘組航天員精心操作,與地面科研人員密切協同,共完成了各種科學實驗68項,帶回來的樣品超過25公斤,推動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人體研究等取得了重要進展。從高校教師到載荷專家,他的專業背景和研究經驗在太空得到了充分發揮。
  
  入選航天員之前,桂海潮一直深耕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領域,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余項,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成績。例如,針對執行器失效情況下的航天器姿態控制問題,傳統方法至少需要三臺執行器,但桂海潮提出了只用兩臺執行器就能讓衛星在天上任意“翻身”的控制方法,為執行器故障情況下的衛星自救提供了有效手段。此外,他還提出了高品質的航天器運動估計與控制方法,能讓衛星在遇到關鍵器件故障時仍能快速準確地定姿定位,高效精確地駕駛操控。
  
  “前期的學習和工作基礎,給了我扎實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方法上的準備。”桂海潮介紹,自己在空間站負責的實驗項目可謂“千門百類”,跨度也很大,除了本身就比較熟悉的航天器技術外,還要學習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制備、生命科學等關鍵領域的知識。此外,除了確保每項實驗的精確性和可靠性,航天員還要及時處理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
  
  將青年學者細致觀察、深入思考、追求極致的科研素養融入太空操作,桂海潮總結出了有效處理實驗操作中天地差異情況的實踐經驗,確保了實驗任務的高效、成功,獲取了大量寶貴的科研數據。
  
  2023年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開講。在桂海潮主持設計的“又見陀螺”實驗中,他手持陀螺飄浮在實驗艙,依靠陀螺轉動產生的陀螺力矩輕松實現了身體的轉向。
  
  “在空間站的姿態控制執行機構中,也應用了類似陀螺的裝置,這個實驗和空間站姿態調整的原理結合得特別緊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桂海潮的學生、從事航天器動力學控制研究的王世杰充滿向往,“在太空中做這個實驗,比在地面上做的直觀多了,太空確實是一個開展科學實驗的好場景。”
  
  薪火相傳育人才
  
  新學期,北航學生又在課堂和實驗室里看到桂老師了。今年,桂海潮給研究生開設了“非線性控制理論”課,也給大一學生上導學課。桂海潮指導的2名碩士生、6名博士生,也迎來了從太空“出差”回來的導師。
  
  在空間站執行任務,特別是開展科學實驗時獲得的經驗,以及從實踐中發現的科學問題,被桂海潮融入教學和科研中。
  
  “在巡查空間站的外部情況時,我對艙外重要設備受空間碎片影響的情況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因此,桂海潮返校后,就開始帶領團隊深入探索空間碎片的探測與防護技術,如識別、規避、防撞、主動清除等。他還注意到靈巧智能機器人對維護高價值在軌空間資產的重要價值,“隨著通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具有空間靈巧操作能力的機器人有可能被更快地研發出來,在未來的月面科考、火星探測中都能發揮作用”。
  
  如今,帶著這些觀察到的問題,桂海潮正指導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開展科學研究。不久前,他指導學生開展的空間碎片探測清除的科技項目,在沈元學院的“萬新杯”大賽中斬獲了一等獎。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是北航的校訓,也是桂海潮參與載人航天工程實踐的切身體會。“要從工程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這樣做出來的科研成果才不是空中樓閣。”他常鼓勵學生要多參與工程實踐,從實踐中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在航天員中心刻苦訓練的經歷,也讓他體會到長期規劃與堅持的效果,并建議學生們養成好的作息和鍛煉習慣,“做好學習計劃和工作規劃”。
  
  現在,桂海潮還多了一項日常活動——為全國大中小學生作宣講。盡管工作繁忙,但他說,只要時間允許,自己非常愿意“多做這樣的工作”,激發年輕學子的科學探索熱情,讓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看到臺下孩子們眼中閃著光,會覺得特別感動”。
  
  面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提到自己收獲的諸多關注和榮譽,桂海潮說:“載人航天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我的進步和一點兒成績,背后是許多人的幫助和托舉。這份榮譽屬于空天報國的北航人,屬于拼搏超越的中國航天人。”
  
  如今,除了繼續在教學科研崗位上多作貢獻外,桂海潮還“時刻準備著再上一次太空,再去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第8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2025第十一屆亞洲教育裝備博覽會
第84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展會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