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評價成為“照見自己”那束光——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學校評價改革的探索
http://www.ez8288.com2025年05月19日 10:20教育裝備網
真正的問題往往藏在過程里,不看過程,只評結果,改進就會變成盲修瞎改
以前一聽說要評估,心里總是繃緊。現在,我們主動申請,因為我們想知道還能不能做得更好
“以前一聽說要評估,心里總是繃緊。現在,我們主動申請,因為我們想知道還能不能做得更好。”杭州市政苑小學校長沈國榮的話,道出了西湖區很多校長的心聲。
就在幾年前,學校還是以“迎檢”心態接受各類評價。但如今,杭州市西湖區越來越多的校長、教師甚至學生,都將評價看作是發現問題、找準路徑的“成長之鏡”。
這種態度上的轉變,是西湖區教育評價改革帶來的。西湖區以重構“評價關系”為突破口,推動評價從“外部監控”走向“共建共改”。西湖區教育督導評估中心不再是“打分人”,而是成為與學校一起共商標準、聯合采證、協同診斷、共同制定改進路徑的“伙伴”。在“肩并肩”的評價生態中,評價變成了點亮教育現場、激活學校內力的“光源”。
從唯分數論到多維育人
彰顯評價育人本色
2014年,西湖區就在浙江省率先取消小學統考,推行“學校自主命題+區域命題研修”的改革。
西湖區建立起以綜合素養為導向的多元評價系統,將原有“學科監測”逐步拓展為“學科關鍵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監測”,不僅監測學生“學得如何”,更關注“如何學成”與“為何學成”。“五育”融合在監測中得到落地,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表現性任務被納入常規評價項目,學生在創作、表達、協作等方面的真實表現被記錄并反饋。
西湖區還評價權于學校,推動學校從育人愿景出發構建“可見、可感、可成長”的綜合素養評價體系。
每所學校都“長出自己的樣子”——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從“自律擔當、好學會學、身心健康、情趣高雅、實踐創新”五大維度,設計了“品行優優、好學優優、健康優優、藝術優優、勞動實踐優優”的學生成長地圖;云谷小學每生一本“成長故事冊”,從等級標準到行為預期,掃碼可看項目學習成果,校家共育的過程“被看見、可回放”;杭州市三墩小學圍繞“項目化學習+主題活動”開展學生能力綜合評價,定期組織“能力秀”展示和“成長對話”反思,讓學生“學有所表、學有所言”。
“我們不提供統一模板,但我們提供清晰的方向。”西湖區教育督導評估中心負責人表示,“只要評價真正走入育人現場,學生就能更完整地成長。”
從重結果到看過程
打造專業化督評體系
“真正的問題往往藏在過程里,不看過程,只評結果,改進就會變成盲修瞎改。”
為改變以往“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西湖區構建起科學、專業、系統的過程性評價體系。
2021年,原“監測中心”正式升級為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教育督導評估中心”,集中統籌全區學校評價、考試組織和教育督導等工作,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學校改進為導向、專業評價為支撐”的三位一體理念,研發了管理效能、教學效能、環境效能、學生發展“四維一體”的學校評價指標體系。每一項指標都細化為具體行為描述,并設置四級標準。評價指標中還設置了“學業負擔”“校園欺凌”等預警項,真正讓教育既有“高質量”又有“健康度”。
與此同時,一套“看得懂、用得上”的支持資源陸續推出:從《學校指標標準參考手冊》到《改進計劃制定與實施指南》,從操作模板到數據可視化工具,為學校推進自我診斷、教研反思以及發展規劃提供了全流程指導和專業支撐。
這些支持資源不僅用于評估,更是學校日常教研的“照明燈”。
從上評下改到共建共享
激活學校內生力量
評估從“檢查”變“共建”,校長心態也從提心吊膽變成了迫不及待。
傳統評估“上評下改”,難以擊中學校真正的痛點。西湖區將“肩并肩”評價理念落到實處,讓入校評估成為學校發展的助推器。
每一次入校評估,校長、教師、教研員、家長、督學五方組成評估團隊,通過“入校評估—數據會商—協同改進”三步流程,應用標準化量規、結構化訪談、文檔查閱、表現性評價、紙筆測評五大類工具,全方位了解學校運行狀態。評前組織“共識營”,邀請校長、教師代表深入研討指標標準,結合學校實際提前梳理關注重點;評中成立“觀察團”,由校長、督學、教研員、區一二層次學科骨干教師和評價研究員組成評估小組,進校觀察課堂、訪談師生、查閱材料,形成基于證據的綜合判斷;評后召開“共建坊”,學校與評估團隊共同解讀數據圖譜,識別關鍵問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進路徑。
西湖區堅持“不請外部專家”,而是從區域內遴選校長和骨干教師擔任評估員。他們熟悉教育現場,既懂學校,也懂改進,既能“看見細節”,也能“喚醒改變”。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團教學副校長種寧表示:“以前覺得‘標準’是束縛,現在我明白了,清晰的標準+支持工具,正是幫助年輕教師成長的起點。”
每一次評估后,學校都會收到一份“一校一報告”,不僅呈現發展現狀圖譜,更附帶“關鍵問題+改進建議+路徑圖”,成為學校制定未來兩年發展計劃的依據。
從只讀數據到運用數據
“診斷”真正變“處方”
很多學校不缺數據,但是不會用。為打通“反饋—行動”鏈條,西湖區建立起“評—導—改”閉環式支持體系,構建三級能力提升課程、推出“一體化工具包”、搭建“智慧評價平臺”,從三個維度提升學校“用數據作決策”的能力。
“學校每一次評估結果,都會同步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杭州西湖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張冠軍介紹,“目標由校長牽頭制定,廣泛發動教師參與,從年級組、學科組逐級召開研討會議,教師意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不僅增強了教師的參與感,也提升了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在初中教育質量生態評價反饋會的現場,杭州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趙衛群分享道:“以往的評估更多是一個分數,雖然知道存在哪些薄弱點,但不知道怎么改。而這次反饋內容既有整校維度的綜合評估結果,也有聚焦學習品質和教學過程管理的專題分析報告,讓我們找到了改進的方向和行動的抓手。”
從被推動到主動改進
系統性轉變悄然發生
在西湖區,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走上“評估員”崗位,也走上了“專業覺醒”的旅程。教師的評價素養顯著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的范圍與質量也同步拓展。
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的夏承俊作為學科骨干教師參與了評估全過程。他印象最深的是某所學校的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現場。“學校把語文課堂和科學項目整合起來,學生在課上不僅寫作,還要用圖表說明觀點。這種課堂的評價不靠試卷,而靠觀察工具、任務單、學生小組對話的實錄。”回到學校后,他將這些實踐整理成教研材料,每節課后,學科組都會用觀察框架復盤教師行為,實現從經驗向證據的轉變。
如今,西湖區的發展性評價改革已完成面向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質量生態評價,實現了從“局部試點”向“全域常態”的轉變。數據顯示,西湖區所有學校均已根據“一校一報告”制定并實施了覆蓋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教師發展與學校治理等多個維度的改進行動方案。
在持續深化的同時,西湖區高度重視區域改革成果的標準化、結構化和可復制化,逐步形成一整套“理念—制度—平臺—案例”四維一體的區域教育評價模式。來自江蘇、福建、貴州等地的20余批教育管理團隊前來調研,部分地區已開始借鑒該區做法開展區域化推廣試點。
一套好的評價體系,不是讓學校“內卷”,而是幫助學校“照見自己”;不是為了排名亮相,而是為了自覺成長。西湖區的改革經驗啟示我們:只要讓評價回歸教育初心,它就終將成為點亮師生成長的那束光。
(作者系杭州市西湖區教育督導評估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學會技術與工程教育分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