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二十條”
http://www.ez8288.com2025年05月14日 09:12教育裝備網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實施的《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今天正式公布,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突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環境建設,關注同伴、師生和親子三大關系的培育和優化,以精準支持賦能學生健康成長,以成效評價撬動工作提質增效,系統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北京模式”。
1
對身心健康
一體謀劃部署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身心健康二十條”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一體謀劃部署,同步提升學生強健體魄和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身心健康二十條”強調要弘揚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發揮體育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課內、課間、課后服務一體化設計,將工作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運動內驅力上,強化體育運動對學生身體素質、心理韌性、抗挫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育,讓學生在運動鍛煉中實現身體和心理同步成長。
“身心健康二十條”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向上向善思想品格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動力,激發學生身心發展潛能,將身心健康融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激發課堂活力,突出全員美育實踐,深化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制度……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渠道服務。
“強化‘五育’融合,重點是使學生自身強,有效增強自身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讓學生擁有未來成長需要的強健體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使學生能夠從容面對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2
營造有利于學生
全面發展的環境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關注學生和身邊人的關系,完善同伴、師生、親子互動支持體系,打造學生健康成長的全方位支持環境。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促進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堅持平等民主、共同成長,構建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的師生關系,鼓勵教師成為學生的“大朋友”。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等溝通機制,促進雙向交流。
在構建良好同伴關系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積極支持學生融入學校、融入團體,建立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學伴”等互助機制,每名學生至少參加一個興趣小組或社團,在不同群體中溝通協作,促進互信友愛、團結互助。
“身心健康二十條”還特別提出,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鼓勵家長參加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推動“家長會、家長課、家訪行”有效落地,多渠道賦能家庭教育。開好不同學段的新型家長會,增設身心健康和體育運動專題講座,豐富家長會形式和內容。建好家長學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家庭教育智能體,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支持。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出臺的“身心健康二十條”緊緊圍繞“育人”,引導學校構建精準支持、持續發展、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
構建三級評價體系
讓改革效果可感可及
“身心健康二十條”明確,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保障學生平等權益、營造和諧育人環境等情況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成效的重要依據,讓政策落地后的“變化”可感可及。
為此,北京市率先構建市、區、校三級身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學生健康數據變化趨勢,提出體質健康、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心理健康等方面評價指標,將其作為落實身心健康改革任務的重要抓手。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以數據說話,各區、學校深度挖掘和分析學生身心健康數據,聚焦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預防干預策略,切實提升工作科學性和實效性。
北京市教委將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記錄學生身心發展、學業表現、興趣特長、成長歷程、師生互動、家校溝通等情況,讓家長、老師和學生都能直觀、立體地感受到成長變化,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建議。
北京市還將促進身心健康素養培育融入校園生活全場景,鼓勵在學校公共區域打造心理角、互動墻、減壓裝置等,推動形成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還將加快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建立健全學校社會工作制度,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