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先進工作者、西南大學教授何光華:既要把科技搞上去,還要把人才培養好
http://www.ez8288.com2025年05月13日 09:39教育裝備網
近日,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何光華回到重慶,又忙著到各個農作物良種基地,檢查種子、肥料等情況。稻田蒸騰著熱浪,何光華的襯衫已被汗水濕透。他靈巧地捻開稻殼,與稻穗進行著對話。
“學我們這個專業,往往要在中午最熱、光照最好的時候下田,這樣才能看到作物光合作用的真實表現。”何光華說,“剛接觸這個專業的時候,也感覺到辛苦,但看到我們的品種能幫助農民提升水稻產量,那種成就感是無法形容的。”
重慶有著特殊的生態環境,地形復雜,七八月高溫,極端高溫天氣長達40多天……要找到耐高溫品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光華帶領團隊始終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己任,足跡遍布重慶的試驗田與海南的育種基地。經過20多年的育種攻關,他帶領團隊培育出22個優質多抗不育系和21個耐高溫恢復系,培育出45個雜交水稻新品種,其中8個通過國家審定。
“高產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在育種基地的月光下,他帶領團隊破解了水稻小穗的“基因密碼”:通過分離LF1基因證實“3花小穗”假說,讓原本只能結1粒的稻穗具備孕育3粒的潛能。這些成果發表于《PNAS》《The Plant Cell》,被國際同行譽為“顛覆性創新”。而他將這些發現比作“給水稻裝上第二引擎”:“我們要讓每株稻穗多結一粒糧,讓14億人的飯碗多一份保障。”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既要把科技搞上去,還要把人才培養好。”在多重身份中,何光華最珍視教師職業,最傾心三尺講臺。
在新生開學的第一課上,何光華對學生說:“‘人才’二字,‘人’在前、‘才’在后,須先立德成人,方能成才成器。唯有具備健全人格者,方可稱為合格乃至卓越的人才。”
每年9月,他總是攜新生踏入試驗田。當城市學子蹙眉避讓田埂泥濘時,這位教授早已赤足踏入水田,褲管高挽,指尖摩挲稻穗剖析分蘗機理。
在學生眼中,何光華最會“賣關子”:某次講解分子標記技術時,他突然掏出一把稻谷拋撒講臺,要求學生“三分鐘內甄別出耐高溫性狀最顯著的品種”。當學生手忙腳亂地比對胚芽形態的模樣時,課堂氛圍馬上活躍起來,他便順勢引入講課重點:“科學真諦蘊藏于實踐觀察,請聚焦你們手中的樣本……”
何光華言傳身教,激發著一代代學子對農業科技事業的熱愛。在他培養的學生中,既有博士研究生桑賢春、李云峰等在《PNAS》《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期刊上發表成果,又有碩士研究生王增扎根云南育種一線,榮膺云南省勞動模范……提及學生的成就,他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教育者當以家國為念,只有心懷國家民族,永葆家國情懷,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農業人才。”何光華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